不会剪辑的大学生月入5万+互联网“包工头”的暴利真相曝光!
互联网掘金真相:你离年入百万只差一个"包工头"思维
十年前在工地搬砖的张三,如今在互联网圈月入六位数。这个看似魔幻的故事,正在无数普通人身上上演。作为亲历过IT、区块链、短视频三波红利的互联网老兵,我见过太多人捧着金饭碗要饭的荒诞剧——有人坚持三年颗粒无收,有人转型三月就实现月入五万。这中间的差距,往往只隔着一层商业思维的窗户纸。
一、互联网创业的三大致命误区
每天都有学员在后台哭诉:"花哥,我跟着大V学了三年剪辑,现在连流量都跑不赢平台规则迭代!"这类创业者往往陷入三个致命误区:
技术崇拜症 :把抖音运营等同于剪辑技术,把直播带货等同于话术套路。有个学员花3万学PR特效,结果发现90%的爆款视频用剪映就能搞定。项目依赖症 :去年追无人直播,今年追AI数字人,永远在找"完美项目"。有个宝妈两年换了8个项目,累计亏损27万,最后发现最赚钱的竟是教人防骗。回报焦虑症 :要求项目必须满足"三不原则"——不投入、不学习、不冒险。就像想考清华又不愿做题,最后只能买假录取通知书自我安慰。
去年我们操盘的闲鱼矩阵项目,有个00后大学生用"转卖教科书"的冷门玩法,三个月净赚18万。他成功的核心不是技术多牛,而是看懂了二手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。
二、真正赚钱的人都在想什么
我带的50多个月入过万合伙人里,有个前房产中介让我印象深刻。他把带看房客户的技巧移植到私域运营,三个月裂变出2000+精准客户。这就是典型的"能力平移"思维:
传统行业能力
互联网应用场景
餐饮店长供应链管理
社区团购运营
保险销售客户跟进
私域流量维护
教师知识体系搭建
知识付费课程设计
有个做保洁的阿姨让我特别震撼。她把清洁技巧拍成短视频,不露脸不剪辑,就用手机支架怼着擦玻璃。靠"沉浸式清洁"内容,半年带货家政工具23万件。她的成功秘诀就三条:找准细分赛道、坚持内容生产、及时跟进平台活动。
三、互联网时代的"包工头经济学"
房地产黄金时代教会我们一个真理:挖金矿不如卖铲子。现在互联网的"包工头"模式正在批量制造新贵:
流量包工头 :专注获客转化,就像工地上的劳务中介。有个95后把小红书爆款笔记做成模板库,帮人代运营账号,月流水稳定30万+。交付包工头 :负责项目落地执行,类似工程监理。我们有个合伙人专门对接宝妈群体,用"哄娃话术"提升转化率,业绩比普通代理高3倍。资源包工头 :做资源整合平台,好比建材供应商。去年崛起的某直播基地,靠整合场地、设备、主播资源,单场活动抽成就能过万。上个月刚跑通的"AI数字人矩阵"项目,有个学员用大学生兼职群做分发,自己专注谈商家合作。0技术投入的情况下,首月就分到8.6万佣金。
四、普通人破局的四个台阶
想要在互联网淘金潮中分一杯羹,必须跨越四个认知台阶:
赛道选择 :不是追风口,而是找适合自己的生态位。就像沙漠里找水,与其挤破头抢绿洲,不如学会打井。能力迁移 :把送外卖的路线规划能力变成配送系统优化方案,把打游戏的策略思维变成流量运营模型。杠杆搭建 :用平台规则当支点,用内容生产作杠杆。有个学员把宠物殡葬服务拍成治愈系短视频,单条视频带来47个精准咨询。生态共生 :与其单打独斗,不如融入成熟体系。我们正在孵化的"城市站长"计划,就是让区域合伙人共享总部资源,专注本地化运营。最近在测试的"大学生创业陪跑营",首批学员用校园场景做测试:有人靠代写课程笔记月入过万,有人用闲置物品交换平台拿下天使投资。这些案例都在印证一个真理——互联网时代,认知差才是最大的红利。
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,每个普通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题:继续在红海项目里内卷,还是转型成为新生态的构建者?那些月入十万的"包工头"们早已给出答案——他们未必比你会剪辑,但一定比你更懂商业本质。
记住,在互联网这片沃土上,会种地不如会分地,能吃苦不如会借势。现在,是时候重新定义你的掘金姿势了。

互联网掘金真相:你离年入百万只差一个"包工头"思维
"为什么有人刷着手机月入10万,你熬夜剪视频却赚不到电费?"昨天凌晨2点,一个95后大学生给我发来分账截图:单日佣金4783元。他既不会写文案也不懂剪辑,只是把别人嫌弃的"脏活累活"做成了生意。这不是神话,而是互联网时代最赤裸的真相——会干活的不如会分活的,懂技术的干不过懂分配的。

最近在测试的"大学生创业陪跑营",首批学员用校园场景做测试:有人靠代写课程笔记月入过万,有人用闲置物品交换平台拿下天使投资。这些案例都在印证一个真理——互联网时代,认知差才是最大的红利。
"看完这篇文章还在刷短视频的人,活该被割韭菜!"这句话很刺耳,但这就是现实。那些月入十万的"包工头"们此刻正在做什么?他们可能在拆分新项目的利润结构,可能在测试下一个流量洼地,但绝不会在纠结"要不要开始"。
2025年的互联网就像新大陆,第一批登陆者已经开始圈地划界。你是选择继续当"数字农民工",还是成为手握地图的探险队长?记住:当潮水退去时,建桥的人永远比摸鱼的人先上岸。
偷偷告诉你个秘密:我们下个月要开放20个"包工头训练营"名额。不为别的,就想看看普通人到底能逆袭到什么程度——上次内测学员中,有人7天跑通三个变现闭环,有人单日佣金破万。但丑话说在前头:这里不教暴富神话,只传授最血腥的商业逻辑。敢来的,评论区扣"包工头",我让助理发你《互联网生态位自测表》。
“校园短视频创业”陷阱:财富梦想须有防骗意识护航|时评
文/朱昌俊
如今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中,搜索“校园创业”,可发现大量此类分享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账号,其话题点击量高达7173.3万次。投身到校园创业项目中的大学生,有的想当上网红,实现经济自由;有的希望通过“流量王”补贴日常开销,减轻父母的负担;还有的则是打算赚钱购买一件被种草很久的商品就退出。他们都相信短视频造富的神话。然而,媒体调查发现,这类教大学生如何创业的短视频账号,在攫取网络流量的同时,借机推销“创业项目”,吸引在校大学生付费加盟。而所谓的项目,实则是不断拉加盟者入伙,发展下线。
从媒体调查来看,这些标榜可以带领大学生“会员”轻轻松松月入数万的创业短视频,不过是传销的变种。只要缴纳数千到上万元不等的入会费,就能够成为会员、合伙人、高级合伙人,其本质就是引导更多的“会员”去拉更多的下线。看起来正能量满满的短视频创业,实际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传销骗局。
应该说,这样的套路实在显得过于陈旧和拙劣。但置于大学校园之中,它又确实精准击中了一些怀揣财富梦想,同时又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心思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至少有1000余名大学生被骗,涉案金额共计达400万元左右。这一现实提醒我们,在对传销打击力度不断提升的今天,我们仍要高度警惕网络传销借助短视频创业等外衣偷偷潜入校园,把割韭菜的镰刀挥向大学生。
不过,此事的复杂性在于,由于依赖网络平台的传销、诈骗犯罪在数据调取方面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,并且很多涉及传销的案件达不到刑责标准,证据链无法闭合,导致对相关行为无法给出有效的法律打击,进一步助长了一些人“割韭菜”的侥幸心理。甚至,一些创业“导师”在视频中公开声称:如果是传销,警察早把我们抓起来了……这样一种状况决定了,前端的预防显得更加重要。

对此,短视频平台有必要加大对这类短视频内容的审核把关,尽量压缩他们招摇撞骗的空间。应该说,从平台角度,对这类可疑账号的甄别其实没那么难。调查发现,该类账号通常配以光鲜的个人简历,如大学创业三年成为某集团合伙人、帮助上万大学生实现经济自由等,而视频内容和文案也基本相似,大多为打扫寝室项目、旧衣回收项目、打印店项目等。只要瞄准这些特征,就足以筛选出相当一部分问题账号。
但还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,无论是传销,还是其他类型的诈骗,短视频都不过只是一种形式,更关键的还是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防骗意识。同时,也要更加重视传递正确的“财富观”“创业观”。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,“短视频创业”陷阱,既利用了短视频的传播优势,又同时抓住了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,可谓精准设套。
在防骗方面,我们可能都习惯了把老年人等“弱势群体”看作重点对象,但其实,部分大学生群体的防骗意识从来就有待提升。无论是之前的电信网络诈骗,还是“校园贷”等,大学生都是重点受骗群体。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,缺乏足够的经验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某些流行观念的影响。
这些年大学生创业蔚然成风,虽然这里面也有积极意义,但片面鼓吹大学生创业,而又忽视风险教育,这其实是不负责的,也是有害的。一些大学生群体不切实际地追求“年入百万”等财富神话,这样一种群体性的风气之下,一些大学生自然就容易“入坑”了。
因此,面对借短视频拉人头的“校园短视频创业”陷阱,既要从治理角度,继续完善对新型网络传销的打击体系,让诈骗者无处遁形,也要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入手,加强风险教育,提升他们的防骗意识,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价值观,不随意被忽悠。(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)
(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:wbsp@ycwb.com)
来源 | 羊城晚报▪羊城派
责编 | 张齐 李妹妍
校对 | 彭继业
相关问答
你好我在网上做份兼职,做任务的时候要了身份证号还有卡号,...
[回答]兼职一般都是不需要身份证的,但是也有可能需要留下身份证复印件的,网上的兼职一般不建议把自己的身份证信息轻易的透露出去。另外积累一些防骗意识...